句句经典,字字珠玑:古代书论之 笔法、点画、结体、章法和意境
书画公开课
中国书画函授现代远程教育
官方公众号
点击下列标题,学习经典教程
古代书论之【笔法】
◆夫用笔之法,先急回,后疾下;如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送脚,若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或卷或舒、乍轻乍重,善深思之,理当自见矣。——秦代、李斯《用笔法》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东汉、蔡邕《九势》
◆夫书字贵平整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有斜,或大或小,或长或短。——东晋、王羲之《书论》
◆用笔之法,急促短搦、迅牵疾掣、悬针垂露、蠖曲蛇伸、洒落萧条,……若上苑之春花、无处不发、抑亦可观用笔之妙也。——唐代、欧阳询《用笔论》
◆夫书之为体,不可专执;用笔之势,不可一概。随心法古,而制在当时,迟速之态,资于合宜。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唐代、张怀瓘《书断》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0333nqd58g&width=500&height=375&auto=0
◆用笔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锥画沙,如壁坼,此皆后人之论。折钗股者,欲其曲折圆而有力;屋漏痕者,欲其横直匀而藏锋;锥画沙者,欲其无起止之迹;壁坼者,欲其无布置之巧。然皆不必若是。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一起一倒,一晦一明,而神奇出焉。常欲笔锋在画中,则左右皆无病矣。故一点一画皆有三转,一波一拂皆有三折,一“丿”又有数样。一点者,欲与画相应;两点者,欲自相应;三点者,必有一点起,一点带,一点应;四点者,一起、两带、一应。《笔阵图》云:“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便不是书。”如“口”,当行草时,尤当泯其棱角,以宽闲圆美为佳。“心正则笔正”,“意在笔前、字居心后”,皆名言也。故不得中行,与其工也宁拙,与其弱也宁劲,与其钝也宁速。然极须淘洗俗姿,则妙处自见矣。大要执之欲紧,运之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又作字者亦须略考篆文,须知点画来历先后。如“左”、“右”之不同;“剌”、“刺”之相异;“王”之与“玉”;“礻”之与“衤”,以至“秦”、“奉”、“泰”、“春”,形同体殊,得其源本,斯不浮矣。孙过庭有执、使、转、用之法:执谓深浅长短,使谓纵横牵掣,转谓钩环盘纡,用谓点画向背,岂偶然哉!——南宋、姜夒《续书谱》
◆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元代、赵孟頫《松雪斋书论》
◆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幸致。更有以两端雄肆而弥使,中截空怯者,试取古帖横直画,蒙其两端而玩其中截,则人人共见矣。——清代、包世臣《艺舟双楫》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0333my6zxu&width=500&height=375&auto=0
◆书法之妙,全在运笔。该举其要,尽于方圆,操纵极熟,自有巧妙,方用顿笔,圆用提笔。提笔中含,顿笔外拓。中含者浑劲,外拓者雄强,中含者篆之法也,外拓者隶之法也。提笔婉而通,顿笔精而密,圆笔者萧散超逸,方笔者凝整沉着。提则筋劲,顿则血融。圆笔使转用提,而以顿挫出之。方笔使转用顿,而以提契出之。圆笔用绞,方笔用翻,圆笔不绞则痿,方笔不翻则滞。圆笔出以险,则得劲。方笔出以颇,则得骏。提笔如游丝袅空,顿笔如狮狻蹲地。妙处在方圆并用,不方不圆,亦方亦圆,或体方而用圆,或用方而体圆,或笔方而章法圆,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清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古代书论之【点画】
◆夫著点皆磊似大石之当衢,或如蹲鹄,或如科斗,或如瓜瓣,或如栗子,存若鹗口,类如鼠屎。——东晋、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
◆点如高峰之坠石,新钩似长空之初月。横若千里之阵云,竖如万岁之枯藤。戈钩劲松倒折,落挂石崖。横弯钩如万钧之弩发。撇如利剑截断犀象之角牙。捺笔一波常三过笔。——唐、欧阳询《八诀》
◆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梢。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况云:积其点画,乃成其字。——唐、孙过庭《书谱》
◆余尝谓,甚哉字法之微妙,功均造化,迹出窈冥,未易以点画工,便为至极。——宋、赵构《翰志》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03338w9whj&width=500&height=375&auto=0
◆夫作字之要,下笔须沉着,虽一点一画之间,皆须三过其笔,方为书法。盖一点微如粟米,亦分三过向背俯仰之势。一字有一字之起止朝揖顾盼,一行有一行之首尾接下承上之意。此乃古人不传之妙,宜加察焉。——元、《书法三味》
◆点者,字之眉目。横画者,字之肩背。直画者,字之体骨。撇捺者,字之手足。挑剔者,字之步履。转折者,方圆之法,悬针者,若垂而复缩。——明、陈桐《内阁秘传字符》
◆书有捺满、提飞之法,疏处捺满、密处提飞。平处捺满、险处提飞。此作书要诀,亦自然之理。
凡学书,须求工于一笔之内,使一笔之内,棱侧起伏,书法具备。而后逐笔求工,则一字俱工;一字即工,则一行俱工;一行即工,则全篇皆工矣。断不可凑合成字。——清、朱履贞《书学捷要》
◆然聚字成篇,积画成字,故画有八法。……八法者,点为侧,平横为勒,直为努,钩为趯,仰横为策,长撇为掠,短撇为啄,捺为磔也。以“永’字八画而备八势,故用为式。——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每作一画,必有中心,有外界。中心出于主锋,外界出于副毫。锋要始中终俱实,毫要上下左右皆齐。——清、刘熙载《艺概》
◆侧之必收,勒之必涩,啄之必峻,努之必战。此千古书家之公论,诸家所必同者也。然诸家于八法体式各异,但熟玩诸碑可得之。——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古代书论之【结体】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式递相映带,无使势背。——东汉、蔡邕《九势》
◆凡欲结构字体,未可虚发,皆须象其一物,若鸟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若云若雾,纵横有托,运用合度,可谓之书。——唐、蔡希综《法书论》
◆昔人云:“作大字要如小字,作小字要如大字。”盖谓大字则欲如小书之样曲折,小字则欲具大字之体格气势也。——南宋、陈栖《负暄野录》
◆凡偏旁不相称者,屈伸点画以避之。太繁者减除之,太虚者补续之,必古人有样,乃可用耳。——元、陈绎曾《翰林要诀》
◆晋唐人结字,须一一录出,时常参取,此最关要。
欲书先定间架,然后纵横跌宕,惟变所适也。——明、董其昌《画禅师随笔》
◆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间架既明,则学用笔。间架可看石碑,用笔非真迹不可。
结字,晋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用理则从心所欲不逾矩。因晋人之理而立法,法定则字有常格,不及晋人矣。宋人用意,意在学晋人也,意不周匝则病生,此时代所压。——清、冯班《钝吟要术》
◆欲明书势,须识九宫。九宫尤莫重于中宫,中宫者,字之主笔也。主笔或在字心,亦或在四维四正,书着眼在此,是谓识得活中宫。——清、刘熙载《艺概》
◆成形结字,得形体不如得笔法,得笔法不如得气象。——《翰林粹言》
古代书论之【章法】
◆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东晋、王羲之《书论》
◆行行皆相映带,联属而不背违也。——隋、释智果《心成颂》
◆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能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为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唐、孙过庭《书谱》
◆字不欲疏,亦不欲密,亦不欲大,亦不欲小。小促令大,大促令小,疏肥令密,密瘦令疏,散其大经矣。
须上下空阔,四傍疏通,庶几潇洒。若冲天塞地,满幅画了,便不风致,此第一事也。——元、饶自然《绘宗十二忌》
◆夫任毛成形,聚墨为势,漫作偏欹之相,妄成险象之姿,疏纵无旧,轻浮鲜著,风斯下矣,复何齿哉。——明、项穆《书法雅言》
◆分行布白,非停匀之说也,若以端若引绳为深于章法,此则史匠之能事耳。——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幅,皆须有相避象形、相互相应之妙。
凡书,笔画要竖而浑,体势要奇而稳,章法要变而贯。——清、刘熙载《艺概》
古代书论之【意境】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庄子》
◆吾善养吾浩然正气。——战国《孟子、公孙丑上》
◆阳气明而华壁立,阴气大而风神生。——东晋、王羲之《述天台紫真传授笔法》
◆形者,神之质也;神者,形之用也。是则形称其质,神音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射则神灭也。——南朝、范缜《神灭论》
◆分间布白,勾令偏侧。墨淡则伤神彩,绝浓必滞锋毫。肥则为钝,瘦则露骨,勿使伤于软弱,不须怒锋为奇。四面停匀,八边具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欹正。筋骨精神,随其大小。不可头轻尾重,无令左短右长,斜正如人,上称下载,东映西带,气宇融合,精神洒落。——唐、欧阳询《八法》
◆夫字以神为精魂,神若不知,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毫为皮肤,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唐、李世民《笔法诀》
◆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唐、张怀瓘《书断》
◆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宋、苏轼《论书》
◆作字要熟,熟则神气完实而有余韵,于静坐中,自是一乐事。——宋、苏轼《东坡题跋》
◆世人多写大字时用力捉笔,字愈无筋骨神气,作圆笔头如蒸饼,大可鄙矣。要须如小字,锋势备全,都无刻意做作乃佳。——宋、米芾《海岳名言》
◆字之骨,大指下节骨是也;字之筋,笔锋是也;字之肉,笔毫是也。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元、陈绎曾《翰林要诀》
◆取意舍形,无所求意。故得其形,意溢于形;失其形,意云何哉?——明、王履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清、梁献《学书论》
◆书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质。然性情得于心而难名,形质当于目而有据,故拟与察皆形质中事也。古帖之异于后人者,在善用曲。——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以姿态奇逸,可谓美矣。——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报名咨询加微信号:48664772
课程设置
书法艺术概论
书法艺术论集
中国书法艺术史
中国书法风格史
中国文字与书法
古代书法论文选
现代书法论文选
中国文化要略
启功论书札记
书学导论
书法门诊
书法图式.章法
书法的创作、陈述与批评
书法创作模式与流派研究
书论会要
篆刻技法
书法美的探索
书学杂识
诗词创作
艺术概论
楷书临习必读
结体三十六法诠译
《兰亭序》笔法及其特点
楷书概论及技法
行书概论及技法
草书概论及技法
隶书概论及技法
篆书概论及技法
书画装裱
古今碑帖欣赏
书
法
四
年
制
学
习
班
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打开书法四年制学习班详细简章